2015年司法考试一卷强化练习题及答案2
发布时间:2012/6/5 11:06:08 来源:城市网学院 编辑:ziteng
6.关于唐律自首原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唐律的自首与现代自首原则不同,是以犯罪未被举发而能到官府交待罪行的,才称为自首
B.唐律的自首原则不适用于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无法挽回的犯罪
C.唐律规定自首者如果对犯罪情节交待不彻底,则以未交待的罪行来论罪,至于如实交待的部分,不予追究
D.唐律规定,在审问他罪时,即使犯罪人自首了其他罪行的,也不能免除其他罪行
7.符合下列条件的法典是:
①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成文法典
②中国传统封建法典的集大成者
③充分体现了汉唐以来确立的封建法律的基本精神、主要制度
④体制为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七部分
A.《太明律》
B.《大清律例》
C.《大清会典》
D.《明大诰》
8.关于中外法律制度中的习惯法,下列哪一表述是不正确的?
A.中国西周时期的礼是对社会生活起着调整作用的习惯法
B.英国法的源头是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习惯法 甚
C.法国公元九世纪至十三世纪是以习惯法为主的时期
D.德国学者萨维尼认为法律是分阶段发展的,最初是自然法或学术法阶段,接下来便形成了习惯法阶段
9.关于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八议”制度自曹魏《魏律》正式入律,其思想渊源为《周礼?秋官》的“八辟丽邦法”之说
B.“秋冬行刑”制度自唐代始,其理论渊源为《礼记-月令》关于秋冬季节“戮有罪,严断刑”之述
C.“大诰”是明初的一种特别刑事法规,其法律形式源自《尚书?大诰》周公对臣民之训诫
D.“明刑弼教”作为明清推行重典治国政策的思想基础,其理论依据源自《尚书?大禹谟》“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之语
10.下列关于罗马法渊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罗马国家法律的基本渊源为习惯法
B.罗马共和国时期最重要的法律是由民众大会、百人团议会和平民会议制定
C.罗马行政长官和裁判官发布的告示具有法律效力,是罗马法渊源之一
D.具有法律解答权的法学家的解答与著述也是罗马法渊源之一 [NextPage] 6.[考点]唐代的自首原则
[答案及解析]D。唐代自首原则严格区分自首与自新的界限,以犯罪未被举发而到官府交待罪行的,叫做自首;如果犯罪被揭发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者,称为自新。而现代自首包括一般自首和特别自首。一般自首是指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与唐代自首十分相似;而特别自首,是指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与唐律自首大不同,因此A项正确。唐律中规定对谋反重罪或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无法挽回的犯罪不适用自首。因此8项正确。自首不彻底的叫“自首不实”,对犯罪情节交待不彻底的叫做“自首不尽”。对自首不实及自首不尽者,各依不实不尽之罪处,至于如实交待的部分,不再追究,因此c项正确。唐律还规定,审问他罪时能自首其他罪行的,可以免除其他罪行,因此D项错误,当选。
7.[考点]《大清律例》
[答案及解析]B。A项中的《大明律》符合上述条例中的④,但其不符合①,所以不选;C项中的《大清会典》是从康熙朝开始集合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部会典,记述各朝主要国家机关的职守、事例、活动规则与有关制度的一部“五朝会典”,与上述所述条件也不符合,因此不选。D项的《明大
诰》也不符合最后一部封建成文法典的条件,因此也不当选。本题的正确答案为8项。
8.[考点]习惯法
[答案及解析]D。萨维尼的观点是:法律是分阶段发展的,最初是自然法或习惯法阶段,接着是学术法阶段,第三阶段才谈得上法典编纂。德国仍处于第二阶段,制定民法典为时尚早。可知D项错误。
9.[考点]中国古代刑罚制度
[答案及解析]B。“秋冬行刑”始于汉代。汉统治者根据“天人感应”理论,规定春、夏不得执行死刑。《后汉书?章帝纪》载,东汉章帝元和二年重串:“王者生杀,宜顺时气。其定律:无以十一、十二月报囚。”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者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因为这时“天地始肃”,杀气已至,便可“申严百刑”,以示所谓“顺天行诛”。秋冬行刑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唐律规定“立春后不决死刑”,明清律中的“秋审”制度亦溯源于此。琮上可知8项错误。
10.[考点]罗马法的渊源
[答案及解析]C。罗马法的基本渊源为习惯法,A项正确。议会制定的法律也是罗马法渊源之一,而罗马共和国时期的主要立法机关是民众大会,百人团议会和平民会议,因此B项正确。罗马高级行政长官和高级裁判官发布的告示具有法律效力,是罗马法渊源之一,C项中丢掉了“高级”的前提,因此错误,当选。具有法律解答权的法学家的解答与著述是罗马法渊源之一,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