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料 >> 外贸 >> 外销员 >> 正文
2015外销员考前复习:国际交换与贸易条件
发布时间:2012/7/10 15:14:43 来源:城市网学院 编辑:admin

  (二),是国别价值和国际价值的质的同一性,少了个质字,这里的质是本质的意思。
  1、商品的国别价值和国际价值都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在量上不同,国别价值是由该国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国际价值是由在世界经济一般条件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的特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就是二者质的同一性和量的差别性的含义。这个概念不容易理解,;
  2、影响国际价值量变化的各种因素:劳动生产率与国际价值量成反比,劳动强度与价值量成正比。
  3、两句话:国际生产价格是国际价值的转化形态,国际市场价格围绕着国际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精讲)
  4、影响供求关系的因素:垄断、经济周期、各国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商品的质量与包装、商品销售中的各因素、自然灾害,政治动乱及投机等。
  5、国际供求关系是国际“自由市场”价格形成的基础;
  国际“封闭市场”价格包括:调拨价格(也叫转移价格)、垄断价格、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的价格、国际商品协定下的协定价格。
  6、计算:净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单因素贸易条件、双因素贸易条件四个公式务必记住,计算题必出,通过计算结果分析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精讲)
  7、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法则的结论。
  8、提供曲线(也叫相互需求曲线)是由英国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的。 (精讲)
  贸易政策与理论
  1、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
  2、贸易政策的演变: (简答)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强制性的贸易保护主义;
  (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则自由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并行;
  (3)19世纪末到二战前,超保护贸易政策;
  (4)二战后,贸易自由化趋势;
  (5)70年代中期后,新的贸易保护主义;
  (6)80年代中后期,管理贸易政策;

  3、重商主义:早期为重金主义,也叫货币差额论,晚期为贸易差额论。
  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
  (1)早期:禁止货币出口,由国家垄断所有货币交易;要求外国人来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货物。代表人物:威廉•斯塔福。
  (2)晚期:货物进出口的管制取代金银进出口的管制;奖出限入,保证贸易出超。代表人物:托马斯•孟。
  4、普惠制的特点: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多选)
  5、自由贸易形成于资本主义竞争时期,始于经济最发达的英国。
  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表现。(精讲)
  自由贸易理论的主要论点。(精讲)
  贸易自由化的表现、特点。
  管理贸易的实现机制和途径、评价。(精讲)
  6、李斯特提出保护幼稚产业理论。他也是保护贸易政策理论的代表人物。
  垄断时期的超保护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凯恩斯。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代表人物:英国的高德莱。它是以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为依据,以保护国内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为中心形成的一套理论。
  发展中国家贸易保护政策包括:进口替代政策和出口导向政策。其理论依据主要是普雷维什的贸易保护论(具体而言,分别是:中心---外围论,贸易条件恶化论[w1])。(简答)
  7、战略贸易理论的基本论点:
  (1)布郞德-斯潘塞的“以补贴促进出口”论点。
  (2)克鲁格曼“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论点。(精讲)
  (3)“战略支持产业的外部经济效应”论点[w2]。
  战略贸易政策的概念。
  战略贸易理论建立在不完全竞争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的基础之上。
  各章的本章小结是最好的参考信息。
  第3~4章思考题
  1、简述普雷维什的保护理论。
  2、试述管理贸易体制实现的机制与相应的途径。
  3、简述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参考答案:
  1、普雷维什的保护理论,是发展中国家贸易保护的理论依据。其理论主要分为两部分,即“中心—外围论”和“贸易条件恶化论”。
  中心—外围论。普雷维什将世界分为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即由发达国家构成的中心体系和由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外围体系。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技术结构体系,但同处一个世界经济体系当中,并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外围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经济结构单一,在参与全球的分工与贸易的利益分配中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
  贸易条件恶化论。普雷维什认为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有恶化的趋势,外围国家以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作为国民经济支柱,因而在与中心国家的贸易过程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基于上述分析,普雷维什认为,传统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只适合用于中心国家之间,而不适应于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之间,外围国家只有实行保护贸易政策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工业化,才能摆脱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2、(1)通过国际会议对贸易进行意向性的管理。如联合国贸发会议、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亚太地区首脑会议等。通过这些国际会议来调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它们内部之间的经贸关系。但国际会议对贸易的管理主要起导向作用,不带有强制性。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