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料 >> 医药 >> 执业医师 >> 正文
2015公卫医师考试辅导: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
发布时间:2012/7/19 18:44:58 来源:城市网学院 编辑:admin

  1.单向传播:由突触前神经元传向突触后神经元(因为只有突触前膜能释放递质,突触后膜有受体。)化学性突触单向传播意义在于限定神经兴奋传导所携带信息只能沿指定的路线进行。

  2.中枢延搁:兴奋通过反射中枢较慢,经过一个化学突触约0.3-0.5ms,比同样距离的神经纤维上传导慢。(递质经释放、扩散才能作用于受体。化学性突触数目越多,兴奋传递所需的时间越长。 )

  3.兴奋的总和: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需要多个EPSP总和达到阈值才能引发,包括时间性和空间性总和(神经元聚合式联系是产生空间总和的结构基础)

  4.兴奋节律的改变: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不同于突触前神经元,指传入神经的冲动频率与传出神经的冲动频率不同。因为传出神经元的频率受传入、中枢、传出自身状态三方面综合影响。

  5.后发放:神经冲动经过环式联系,冲动在环路上反复循环,最初刺激停止,但在一定时间内传出通路上仍有冲动持续发放。此现象见于各种神经反馈活动。原因:神经元之间的环路联系及中间神经元的作用。

  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性和易疲劳性:突触间隙与细胞外液相通,突触传递易受内环境理化因素影响;连续刺激突触前神经元,突触传递效率很快下降,反射弧中突触是最易出现疲劳的部位。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