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外销员综合辅导:相互需求论与要素比
发布时间:2012/8/22 17:20:28 来源:城市网学院 编辑:admin
三、相互需求论(Reciprocal Demand Theory)
约翰. 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英国经济学家。提出相互需求论。
马歇尔(A1fred Marshall,1842—1924年),英国经济学家,利用图形作了进一步分析与说明。
穆勒承认按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交换对各国都有利,但是各国商品交换比例的大小会影响双方在贸易中的利益分配。
1.互惠贸易的范围:必须介于英、德两国的国内交换比例之间,才会使两国都能从贸易中获益。
2.国际交换比例的大小决定了双方贸易利得的分配
国际间商品交换比例越接近于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对本国越不利,本国分得的贸易利益越少。相反,国际间商品交换比例越接近于对方国家的国内交换比例,对本国越有利,分得的贸易利益就越多。
3、相互需求法则:
两国间商品交换比例是由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强度决定的。
一国对另一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愈强,而另一国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愈弱,则贸易条件对该国愈不利,该国的贸易利得愈小;反之,则贸易条件对该国愈有利,该国的贸易利得愈大。
四、要素比例说
20世纪30年代,赫克歇尔(l879—1952)和俄林(1899—1979)提出,该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一俄林原理(The Heckschor_Ohlin Theorem),或简称赫--俄原理(H一O原理)。
(一)有关的几个概念
生产要素: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
要素价格: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
要素密集度: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
要素禀赋: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要素丰裕程度: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二) 假定条件(了解)
(三) H-O学说的主要结论
1、 际贸易的基础:各国生产同样产品存在价格绝对差
2、各国的价格绝对差是由于成本的绝对差产生的,成本的绝对差是由于各国拥有的生产要素情况不同
3、各国应出口丰裕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稀缺生产要素的商品,互相交换就产生国际贸易。
(四)各素价格均等化说(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y)
国际贸易会消除生产要素价格的国际差别,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俄林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只是一种趋势。萨缪尔逊(美国)认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因此该理论又称为赫—俄—萨原理(H—O—S Theorem)
(五)对H一O学说的评价
1、积极方面
进一步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了为什么比较成本有差异正确地指出了生产要素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2、严重缺陷
假定条件影响了理论对国际贸易现象的解释力其理论与当代发达国家间贸易迅速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符抹煞了国际生产关系,抽象地谈论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收入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