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商务师专业知识:控制
发布时间:2012/9/16 19:03:27 来源:城市网学院 编辑:admin
一、控制及其过程
1、控制——就是组织为了实现其计划目标,对各项活动所进行的监督检查和纠偏矫正的过程。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控制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①目的性,即控制是以计划为前提的,是为了保证组织中的各项活动按计划进行;②控制是通过“监督检查”和‘纠偏矫正“来实现的;③控制是一个过程,它包含着一系列的活动。
2、 控制类型
在组织中,由于控制时间、内容、范围不同,控制可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
按控制的实施时间,可分为前馈控制(或称预先控制)、现场控制(或称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或称事后控制)。这种划分是与组织生产经营系统的三个阶段密切联系的。
(1)前馈控制——也称为预先控制,是指通过运用科学的预测和计划,对未出现和可能要出现的问题采取事先行动,以使问题不再发生,防患于未然。
(2)现场控制——也称为同期控制,是指活动发生过程中,一旦发生问题,马上予以纠正,以保证活动尽可能减少偏差。
(3)反馈控制——也称为事后控制,是指活动发生之后,对行动的结果与预期的目标或标准进行对比,而采取的纠偏矫正的行为。
例题:
对各类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属于( )
A. 前馈控制 B. 现场控制
C. 反馈控制 D.矫正控制
3、控制过程
控制过程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确立标准、衡量绩效和纠正偏差。
(1)确立标准
标准是人检查和衡量工作及其结果的规范。制定标准是进行控制的基础,没有一套完整的标准,衡量绩效或纠正偏差就失去了客观依据。此处,标准有两层含义,标准是测量的一种尺度;标准是由权威建立起来的。
常见的几种建立标准的方法:
? 统计标准——以组织中历史数据为基础,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具体的标准。
? 经验标准——根据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过去的管理经验和判断为依据制定的。
? 时间标准——是指完成一定工作所需花费的时间限度。发明时间标准的人是美国管理学家泰罗。
(2)衡量绩效
衡量绩效是整个控制过程的中间阶段。它是一个比较、测定的过程。在衡量绩效过程中,选取和获取信息的方法主要有:个人观察、统计报告、口头报告、书面报告和抽样检查等方法。
在获取信息的质量方面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 准确性
? 及时性
? 适用性
(3)纠正偏差
控制过程的第三个步骤,就是要针对衡量比较的结果,采取相应的行动。
要保证纠正偏差的行动有针对性,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 应看偏差是否严重以及找出产生偏差的原因。
? 应确定纠偏措施的实施对象。(由于偏差是由标准与实际工作绩效的差距产生的,因此,纠正偏差的对象也就有两种:要么改进工作绩效,要么修订标准。)
? 选择适当的纠偏措施。
(2007年试题)
控制过程的第一个步骤是( B )
A、进行事先控制 B、确立标准
C、衡量绩效 D、纠正偏差
二、控制技术
控制技术是控制过程中所使用的具体控制方法和手段。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控制技术。
1、预算控制
管理控制中最广泛和最传统的控制方法就是预算控制。
(1)预算的种类
预算的种类很多,不同的组织,其预算也会各有特色。
? 收支预算
? 非货币预算
? 投资预算
? 现金预算
? 总预算
(2)零基预算
零基预算是根本不考虑各项目基期的费用开支情况,而是一切都以零为基础,从零开始考虑各项费用开支的必要性及其预算的规模。
零基预算的具体做法是:首先,由组织的高层管理者要求下属各部门根据计划期内的战略目标和具体任务,详细讨论各自所需的项目费用,并要求对每一项目编写具体方案,提出项目费用开支的目的及需要开支的数额。然后由高层管理者进行”成本一效益分析“,对每一项目所需的费用和可能的收益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各个项目的评价,根据计划内可用资金城市网分配资金,落实预算。
由于零基预算是以零为起点来观察分析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制定费用项目预算的,因而其编制工作量较大。但由于这种预算不受现行和传统预算的束缚,所以能充分调动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促使他们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
2、盈亏临界点分析
盈亏临界点分析是一项应用十分广泛的控制技术。下面介绍它的内容及公式。
假设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可全部在市场上售出,则当企业利润为零时,即处于盈亏临界点时有:
BEP×P-BEP×VC-TFC=0
BEP=TFC/(P—VC)
其中:TFC——总的固定成本
VC——单位产品可变成本
P——单位产品的销售价
BEP——盈亏临界点(产品数量)
例如,某公司对一种新产品作了市场调查,决定以每件产品10元的价格在市场上销售。该公司的固定总成本为120 000元。每件产品的可变成本为4元。根据上述信息,该公司应售出多少件产品才能赢利呢?
根据盈亏临界点的计算公式:
BEP=120000/(10-4)=20000
由此,如果该公司能售出多于20000件产品,赢利是不成问题的。但如果少于 20000,则会发生亏损。
关于盈亏临界点的分析,有个基本的前提,就是假定固定成本不变,而且单位产品的售价和可变成本也保持不便,因而表现出产品的销售额和可变成本总额是同产品的销售量成正比例变化的,即它们之间保持着完全的线性关系。
3、库存控制
通过库存控制主要是为了减少库存,降低各种库存占用费,同时又保证企业拥有一定数量的库存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顺利进行。在此,管理人员使用经济订购批量模型计算最优订购批量,使所有费用达到最小。在这个模型中有两种费用与库存最有关:一是订购费用,即每次订货所需的费用;二是保管费用,即储存原材料或零部件所需的费用。两种费用之和构成总费用。
为了使存货费用最低,保管费用等于订货费用。
假设企业在一定期间内总需求量为D,每次订购所需的费用A,库存物品的单价为V,保管费用率(保管费用与全部库存物品价值之比)为R,订货批量为EOQ,则D/EOQ为年订货次数,从而可以得出年订货费用为:A×D/EOQ;VR为每单位货物的保管费用,EOQ/2为平均库存量,从而可以得出年保管费用为VR×EOQ/2。要使库存总费用最小,保管费用必须等于订货费用,即
VR×EOQ/2=A×D/EOQ
EOQ= 2AD/VR
例如,某企业一年对某种材料的总需求量为5 000件,每件的价格为20元,每次订购所需的费用为250元,保管费用率为12.5%,则最优订货批量为:EOQ= 1000(件)
5 000(件)/l000件=5(次) 250元* 5(次)=1250 元)
因此,一年最优订货批量5次,每次l000件,此时,订购费用为 1250,保管费用为 1250,总成本最低,为 2500元。
(2004年试题)
假定某企业对某种材料的年需求量10000件,该材料的单价为10元,每次订购费用为200元,保管费用占全部库存物品价值的1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最优订购批量(EOQ)是多少件?
2) 在此最优订购批量下,企业每年的订货次数是多少?
3) 在此最优订购批量下,企业的保管费用是多少?
4、质量控制
狭义的质量是指产品的质量,它主要是指产品的适用价值,即满足顾客所需要的功能和性质,如产品性能、寿命、安全性和外观等。广义上的质量除了产品质量外,还包括工作质量,即为了满足客户需要,在生产过程中,围绕着保障产品质量而进行的各项工作水平、效果和程度的保证。
在这里,我们取其广义的含义,对质量的控制坚持要有全过程的观念。
质量管理和控制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