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考试外科护理学指导:肱骨骨折
发布时间:2013/1/17 15:29:27 来源:城市网学院 编辑:admin
肱骨骨折的原因
肱骨颈骨折是指颈下2~3cm范围内骨折,相当于松质骨与坚质骨交界之处,常见于壮年及老年。多由间接暴力引起,直接暴力少见。前者引起外展型及较少见的内收型骨折。后者引起裂纹骨折。
肱骨干上起肱骨外科颈下1cm处,下达肱骨髁上2cm处。骨折多见于成年人。不同平面骨折表现不同方向的移位。直接暴力多引起粉碎或横断骨折,间接暴力多为斜形或螺旋形骨折。中下1/3骨折并发桡神经损伤约占2%。
肱骨髁部骨折为关节内骨折。包括肱骨下端骨分离,外髁骨折,内髁骨折,内上髁骨折,肱骨小头骨折,髁间骨折等。外髁骨折多见于6~10岁儿童。内上髁骨折亦多见于少年儿童,髁间骨折则多见于成人。上述骨折致伤机理类同,均为外伤所致。
肱骨髁上区扁而宽,前有冠状窝,后有鹰咀窝,之间仅一薄层骨质易致骨折。常见于10岁以下小儿。约占小儿肘部骨折30~40%。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分伸直型和屈曲型两种,前者多见约占90%。
肱骨骨折的临床表现
一、肱骨颈骨折
1.肩部肿胀、疼痛,活动障碍,局部可见瘀斑。
2.触诊骨折处有明显压痛,并可有骨擦音。
二、肱骨干骨折
1.上臂肿胀,疼痛,缩短或成角畸形。
2.出现异常活动或骨擦音。
3.伴有桡神经损伤时,出现垂腕,伸拇、伸掌指关节功能丧失。
三、肱骨髁部骨折
1.髁间骨折时,肘部明显肿胀,疼痛剧烈,压痛广泛,肘关节呈半伸直位,不敢屈伸活动。前臂多处于旋前位,肘后三角骨性标志紊乱。
2.肱骨内髁骨折时,肘关节内侧明显肿胀,勉强伸肘时,前臂呈外展外旋,肘内侧可触及活动的骨折块摩擦感。
3.肱骨外髁骨折时,肘关节外侧疼痛肿胀明显,肘呈半屈状,外侧压痛,有时可及移位的骨片。
四、肱骨髁上骨折
1.肘部肿胀,压痛功能障碍。
2.局部有异常活动、骨擦音。
3.肱动脉挫伤或压迫可发生血管痉挛,疼痛。或桡动脉搏动消失,手部皮肤苍白,发凉麻木。正中神经受损可引起拇指对掌功能障碍及桡侧三指半感觉减退或消失。 [NextPage] 肱骨骨折的治疗
一、肱骨颈骨折
1.裂纹骨折,嵌插骨折或老年骨折,用三角巾前臂悬胸2~3周。早期行功能锻炼。
2.移位骨折,手法复位和外固定3周。外展形骨折用三角巾悬吊固定于胸前,内收型用外展支架固定。
3.难于手法复位或不宜用外固定者,可行尺骨鹰咀穿针持续牵引复位3~4周。
4.少数手法复位失败或治疗较晚不能手法复位者,就及时切开复位,用钢板螺钉或骨园针内固定。
二、肱骨干骨折
1.无移位或移位不明显骨折:以夹板或石膏固定4~6周。
2.移位明显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或超关节夹板固定。屈肘90°前臂中立位三角巾悬胸6~8周。横断骨折亦可用U形石膏,斜形或螺旋形骨折可用悬垂石膏固定4~8周。
3.手法复位失败或开放性多段骨折,或伴桡神经损伤采用切开复位,可用钢板螺钉或髓内针内固定。
三、肱骨髁部骨折
1.无移位的肱骨髁部骨折,可用夹板或石膏托固定2~3周。
2.有移位骨折需手法复位,夹板或石膏固定屈肘90°,三角巾悬吊3~4周。
3.手法复位不成功或开放性骨折则行切开复位用骨栓或钢板螺钉内固定。
四、肱骨髁上骨折
1.无移位或移位小不影响功能者,可用三角巾或夹板固定屈肘位2-3周。
2.有移位骨折行手法复位,伸直型骨折屈肘位固定3~4周,屈曲型先行伸直位固定1周再改功能位固定2~3周。
3.肘部明显肿胀,皮肤水泡,皮下瘀血病人,行尺骨鹰咀牵引1~2周,消肿后改石膏外固定。
4.复位失败,或疑有血管、神经损伤者应及时切开复位固定。
肱骨骨折的预防
肱骨颈骨折易发生肩关节僵硬,或继发肩周炎,尤其老年患者,尽可能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有条件者行理疗及体疗。
肱骨干中下段骨折易合并桡神经损伤,术前需详细检查,术中应避免损伤。骨折固定后早期进行上臂肌肉主动舒缩活动,并在伤后2-3周作肩、肘关节活动,防止关节功能障碍。
肱骨髁部骨折属肘关节内骨折,处理不当可后遗肘内翻或肘外翻,造成肘关节功能障碍。肘关节功能恢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关节面是否完全复位及能否早期功能锻炼。建议病人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物理疗法和体育疗法促进关节功能及早恢复。
肱骨髁上骨折后关节严重肿胀,皮肤水泡,不能行手法复位,需作鹰咀骨牵引复位。伴有血管损伤需及时手术。若发生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后果严重,可丧失功能。建议此类病人到正规医院骨科接受治疗,以免贻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