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造价师辅导: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
发布时间:2013/2/19 14:32:30 来源:城市网学院 编辑:admin
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
城市交通除了解决机动车辆的安全快速行驶外,还要解决过街人流、自行车与机动车流的相互干扰问题。尤其是人行交通较集中的交叉路口,修建人行立交桥是人车分离、保护过街行人和车流畅通的最安全措施。
人行天桥宜建在交通量大,行人或自行车需要横过行车带的地段或交叉口上。在城市商业网点集中的地段,建造人行天桥既方便群众也易于诱导人们自觉上桥过街。
在某些城市的旧城区商业街道,虽然人流多,但道路较窄,机动车辆少,在这种情况下,则不一定要建造人行天桥。因为建造人行天桥对改善交通收益不大,而上桥过街往往使行人感到不便。
人行地道作为城市公用设施,在使用和美观上较好,但是,工程和维修费用较高。因此,在下列情况下,可考虑修建人行地道。
(1)重要建筑物及风景区附近;修人行天桥会破坏风景或城市美观。
(2)横跨的行人特别多的站前道路等。
(3)修建人行地道比修人行天桥在工程费用和施工方法上有利。
(4)有障碍物影响,修建人行天桥需显着提高桥下净空时。
总之,选择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时,要充分考虑设置地点的交通状况、道路状况以及费用等问题。
路面结构
路面是由各种不同的材料,按一定厚度与宽度分层铺筑在路基顶面上的层状构造物。
1.面层面层是直接承受行车荷载作用、大气降水和温度变化影响的路面结构层次,应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良好的温度稳定性,且耐磨、抗滑、平整和不透水。沥青路面面层可由一层或数层组成,表面层应根据使用要求设置抗滑耐磨、密实稳定的沥青层;中间层、下面层应根据公路等级、沥青层厚度、气候条件等选择适当的沥青结构。
2.基层
基层是设置在面层之下,并与面层一起将车轮荷载的反复作用传递到底基层、垫层、土基等起主要承重作用的层次。基层材料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水稳性、扩散荷载的性能。在沥青路面基层下铺筑的次要承重层称为底基层。基层、底基层视公路等级或交通量的需要可设置一层或两层。当基层、底基层较厚需分两层施工时,可分别称为基层、下基层,或上底基层、下底基层。
3.垫层
在路基土质较差、水温状况不好时,宜在基层(或底基层)之下设置垫层,起排水、隔水、防冻、防污或扩散荷载应力等作用。
面层、基层和垫层是路面结构的基本层次,为了保证车轮荷载的向下扩散和传递,较下一层应比其上一层的每边宽出0.25m.
此外对于耐磨性差的面层,为延长其使用年限,改善行车条件,常在其上面用砾石或石屑等材料铺成2~3cm厚的磨耗层。为保证路面的平整度,有时在磨耗层上再用砂土材料铺成厚度不超过1cm的保护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