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助理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病例分析题十二
发布时间:2013/6/7 7:08:32 来源:城市网学院 编辑:admin
病例分析1
[病例摘要]男性,69岁,右上腹痛反复发作3年。绞痛伴发热、寒战、皮肤黄染1天
6年前因“胆囊结石、胆囊炎”行胆囊造瘘术,3月后切除胆囊,术后胆绞痛症状消失。3年前开始出现右上腹绞痛,多于进食油腻后引起,无发热及黄疸。近2年腹痛发作频繁,偶有寒战、发热,无黄疸。半年前右上腹绞痛,伴轻度皮肤黄染,尿色深,经输液治疗后缓解。一天前突感右上腹绞痛,伴寒战、高烧,体温39℃,且皮肤巩膜黄染,急诊入院。
既往无心脏、肝、肾疾患,无肝炎或结核史。
查体:T39℃,P88次/分,BP100/70mmHg。神清合作,皮肤巩膜黄染,腹平坦,可见右肋缘下及上腹旁正中切口瘢痕,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右上腹压痛,无肌紧张或反跳痛,未扪及肿物或肝脾,肠鸣音可闻,胆红素30umol/L,直接胆红素14.90umol/L,余肝功能、电解质均在正常范围,Hb150g/L,WBC29.7×109/L,PLT246×109/L。
[分析]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一)诊断
1.胆总管结石
2.并发:化脓性胆管炎梗阻性黄疸
(二)诊断依据
1.反复发作右上腹绞痛,近期出现Charcot三联征
2.DBIL(直胆)及WBC升高
3.有胆囊结石二次手术史
二、鉴别诊断(5分)
1.胆道损伤导致的狭窄、梗阻
2.胆道下端肿瘤
三、进一步检查(4分)
1.B超、CT
2.发作期避免应用ERCP或PTC
四、治疗原则(3分)
1.抗感染措施
2.急诊开腹探查,总胆管探查,引流
备注:B超:肝大小形态正常,肝内胆管可见扩张,内径0.7cm,胆总管内径2.1cm,壁增厚,于其下端可探及一1.6×1.2cm结石
病例分析2
[病例摘要]男性,35岁,因腹痛、脓血便2个月来诊
患者2个多月前出差回来后突然发热达38℃,无寒战,同时有腹痛、腹泻,大便每日10余次,为少量脓血便,伴里急后重,曾到附近医院化验大便有多数白细胞,口服几次庆大霉素和黄连素好转,以后虽间断服用黄连素,但仍有粘液性便,左下腹不适,自觉日渐乏力遂来诊,病后进食减少,体重似略有下降,具体未测,小便正常,睡眠尚可。既往体健,无慢性腹泻史,无药物过敏史,无疫区接触史。
检体:T37.2℃,P86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无皮疹和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不黄,咽(-),心肺(-),腹平软,左下腹轻压痛,无肌紧张和反跳痛,未触及肿块,肝脾未触及,腹水征(-),肠鸣音稍活跃,下肢不肿。
化验:血Hb129g/L,WBC11.4?109/L,N78%,L22%,plt210?109/L,大便常规为粘液脓性便,WBC20-30个/高倍,偶见成堆脓球,RBC3-5个/高倍,尿常规(-)Www.KaO8.CC
[分析]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一)诊断
腹泻原因待诊:慢性菌痢可能性大
(二)诊断依据
1.开始有急性菌痢史:急性发热、腹痛、脓血便、大便镜检白细胞多数
2.口服庆大霉素好转
3.因治疗不彻底,病程超过2个月未愈
4.化验血WBC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大便中WBC20-30个/高倍,偶见成堆脓球
二、鉴别诊断(5分)
1.阿米巴痢疾
2.溃疡性结肠炎
3.直肠结肠癌
三、进一步检查(4分)
1.大便致病菌培养+药敏试验
2.肛门指诊
3.纤维肠镜检查
四、治疗原则(3分)
1.病原治疗:联合应用2种不同类型的抗生素,也可用抗菌药物保留灌肠
2.对症治疗
病例分析3
[病例摘要]女性,39岁,烦燥不安、畏热、消瘦2月余
患者于2月前因工作紧张,烦燥性急,常因小事与人争吵,难以自控。着衣不多,仍感燥热多汗,在外就诊服用安神药物,收效不十分明显。发病以来饭量有所增加,体重却较前下降。睡眠不好,常需服用安眠药。成形大便每日增为2次,小便无改变,近2月来月经较前量少。
既往体健,无结核或肝炎病史,家族中无精神病或高血压患者。
查体:T37.2℃,P92次/分,R20次/分,Bp130/70mmHg。发育营养可,神情稍激动,眼球略突出,眼裂增宽,瞬目减少。两叶甲状腺可及、轻度肿大、均匀,未扪及结节,无震颤和杂音,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腹软,肝脾未及。
[分析]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一)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
(二)诊断依据
1.有怕热多汗,性情急躁
2.食欲增加,体重下降
3.甲状腺肿大,突眼
4.脉率加快,脉压增大
二、鉴别诊断(5分)
1.单纯性甲状腺肿
2.神经官能症
3.结核,恶性肿瘤
三、进一步检查()
1.颈部B超,同位素扫描
2.T3、T4、TSH测定
3.131碘摄取率
四、治疗原则(3分)
1.内科药物治疗
2.必要时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