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料 >> 公务员 >> 国家公务员 >> 正文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言语模块解题的基本方法
发布时间:2013/7/24 8:49:01 来源:城市网学院 编辑:admin

阅读理解试题是言语理解与表达测验中最重要的题型之一。从近年的考试来看,考查要求越来越 高,题目难度也越来越大。这说明对将要从事公务员工作的应试者,在阅读理解方面提出的要求也越来 越严格。阅读理解考查的重点越来越趋向辨丰g,__規中心_,理解文意,推斯绮论,把握作者的琿点 这些对文段需要全面理解的层次上来,这就对应试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死”的记忆 固然重要,“活”的领悟、理解、表达能力更重要。

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提炼与升华的过程。在这 个过程中,要做到内容完整而不片面,语言恰当而不偏颇,文字简明而不拖沓。当然,阅读的主要目的是 从书面语言中吸取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分布在片段的各个部分。因此,语或语句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对片段的重要信息进行筛选,做出正确的理解。

从阅读量和难度来看,近几年的阅读理解是“稳中有升”,因此找一些阅读量和难度相当的模拟题进 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性是十分必要的。近年历年考题中阅读理解的素材多是从网 络、报纸和期刊上选取,材料新颖,与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紧密相连;而出题角度越来越“刁 钻”,并且选项之间的干扰性增强,区分的难度加大,因此应试者要想在这一题型上拿高分也不容易。

一、基本解题方法

在阅读文段的过程中,应试者应充分运用自己的言语知识和写作经验,对有关资料的语法、语义及 修辞所提供的线索进行一定的分析、综合与推理。因此,要求应试者在阅读短文与短文章过程中,要把 握关键词语、关键语句和关键段落,以提高对材料的概括能力,达到把握作者的写作动机和目的。同时, 阅读理解的材料,往往取自最新出版的报章杂志,文中引用了不少新的专业术语,所以,应试者平时还要 经常浏览报刊,增强阅读理解能力。

以下是文段阅读的解题方法。

第一,包括作者的写作意图、整个文段的感情色彩以及出题的角度和目 的;同时,阅读要迅速、准确,看清题目要求与选项内容,训练快速阅读的技巧。

第二, 拿到短文后,首要的问题是需要完整、准确地理解给定材料的意义,并找出关 键句子,进而概括出短文的主题或主要内容。

第三,使用排除法。在确定正确选项时,即便某项的观点或内容是正确的,但与文段的陈述无关或 不是文段主要内容的,也应排除。

二、快速阅读

公务员录用考试最大难点是题量大与答题时间有限的矛盾,在实际的考试中,大多数应试者都无法 在规定的参考时间内完成答题,其主要原因是题目太多,时间太紧

平均每道题只有不到50秒的答题时间。采用传统的阅读方法,即通过字、词、语句进行语法分析的阅读法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i 此快速阅读是应对阅读理解题的根本方法,其他各种解题技巧的运用都是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完成的。

1.违反常规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是说对材料阅读的次数多了自然就理解了其中的意思。这就是常规阅读的 方法。常规阅读强调的是逐字逐句多读细读,而快速阅读法恰恰相反,强调的是少读略读,突出速度。

2.同步理解

理解是阅读的最终目的,它的实现需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阅读的时候,要有意识的 通过直觉、联想、逻辑分析和综合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把顺次进入视觉的一连串文字信号转换成概 念和思想,要同时思索文段中的关键词、关键句、中心语、作者态度、称代变化、词语概念、文段含义或中 心思想等等。单纯的求速度不是目的,理解文章才是最主要的。

3.关键句、词法

抓住关键句、词是提高阅读速度的重要技巧。关键句是指对正确全面的理解文章的中心与结构起 关键作用的句子,一般是指点明文章主旨、主题、过渡等重要信息的句子,它是连接上下文的纽带,通常 在结构上起衔接、照应、提起、综合、概括等作用。关键词是指在句子中起主导作用的中心词,包括重要 的名词、代词与表示转折、因果、概念、判断、引出观点或态度等作用的关联词语等,这些词语可能是关键 信息点,往往是突破了原来意义的限制,与具体语境结合产生了新的含义。快速阅读时抓住关键句、词, 就等于抓住了解题的正确方向。

三、快速阅读技巧

(一)文体阅读法

不同文体的材料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阅读要求与侧重点各不相同,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采取相应 的阅读方式,能有效提高阅读的速度。

1.议论性文段阅读

议论性文段阅读题的主要特点是语言表达的方式以议论为主,其问题一般为要求概括主旨、主题、 主要内容等,是文段阅读的考査重点。阅读议论性文段,要针对议论性文章的写作特点与阅读要领进 行,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把握写作与阅读的思维方式。议论文常用写作方法主要有演绎法、归纳法、类比论证法。演绎法即先写出结论、观点、主体',然后阐述原因或理由,也称之为先总后分式。阅读这一类的文段,需注意 作者的主要观点一般都会出现在文段的前半部分,假如是主旨题或观点题,答案选项中内容与文段前半部分主要意思相对应的一个就是正确答案。归纳法即先写原因或理由,然后得出结论或点明观点、主题,也称之为先分后总式。阅读这一类的文段,需注意其结论、观点、主题一般都会出现在文段的后半部分。类比论证法即以另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证明这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作者的结论、观点或文段主题需概括得出。

(2)把握文段的内容要素。把握文段写作必备的内容要素,能够快速理清写作的脉络,迅速领会作者的意图,从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例题】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小范围、低水平的 科普活动已远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理解科学”这个大“科普”,便成为迫切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纵深发展,科学技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概念和逻辑体系,也渐渐远离了大众的视线与常 识。人们很难凭借以往的知识结构和经验,来准确理解科学及其所引起的各种变化,很难判断其社会价 值与意义,这就使得一些科学技术成为横亘在人类发展道路上的知识壁垒。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公民的科学素养与飞速发展的科学存在差距

B.提高科普工作水平所面临的种种困难

C.现代科学技术有成为知识壁垒的可能

D.在新形势下提升科普工作水平的必要性

解析:本文提出了一种现象即是“一些科学技术成为横亘在人类发展道路上的知识壁垒”,造成这一 现象的原因是“随着科学技术的纵深发展,科学技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概念和逻辑体系,也渐渐远离了 大众的视线与常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提升科普工作水平。故选D。

2.说明性文段阅读

阅读说明性文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准备分辨说明的主要对象。说明的主要对象即文章内容讲述的重点,一般都与要求回答的问题 有着密切关联,准确分辨^说明的k要对象,是答题的关键。片段阅读的材料篇幅短小,可供参考的信 息量少,比较容易设置干扰项,准确分辨出说明的主要对象有一定难度,需要特别注意。

(2)瞄准事物的主要符征。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材料中并没有?出现i兑明事物特征的句子或词i吾,而是需要结合答案答项所给的信息进行对照分析,对号入座,进而总结出事物的特征。

(3)剖析文段的结构层次。要准确的把握住文段的主题并快速查找到重要细节,剖析文段结构层次是很好的方法。阅读时,通过分析结构厚次可以清楚地了解作者的章图与观点,总结归纳出主题。

【例题】一只小型广告灯箱一年可以杀死约35万只昆虫。亮如白昼的夜晚还会严重影响昆虫特 别是成虫的生命周期。昆虫是自然界食物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很多小型动物、鸟类和蝙蝠以昆虫为主 要食物,许多植物靠昆虫授粉,如果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必将严重影响生态环境。过度的照明 对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压力更是不言而喻。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光照对动植物生长的主要影响 B.自然界各物种之间的关联.密切

C.光污染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干扰 D.昆虫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解析:根据这段材料,我们可以整理出这样的逻辑顺序:过度的照明导致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 化,进一步会影响小型动物、鸟类和蝙福、植物,最终将严重影响生态环境。最后一句“过度的照明对能 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压力更是不言而喻”点明了作者的意图,所以本文意在强调光污染对自然生态平衡 的干扰。故选C。

(二)转换阅读法

转换阅读法是指当所给文字材料与答案选项内容存在一些可以互相转换的关系时,可将二者转换 使用,以此来帮助判定二者对应关系的一种阅读解题法。

1.总说与分说的转换

总说与分说的转换即所给文字材料和答案选项之间存在着一种总说与分说的关系,有可能材料是 总说,需要应试者从分举的答案选项中选择出答案;也有可能材料是具体内容的分述,需要应试者从四 个概括说明的答案选项中选择出答案。这一类题目的解答过程实际上就是明确题干的“问”与所需的 “答”之间所存在的内在的或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的转换关系。抓准了这个转换关系,可迅速分辨出正 确答案。

【例题】历史已经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当社会急遽变化的时候,新的事物不断涌现,旧的关系不断改变,语言受到冲击,随着发生变化。我们的眼前便出现一个大矿藏。由于这种语言的规律还没有完 全成形,显得幼稚、粗糖、混乱,然而其中的确有宝贝,埋藏着“语言的金子”。如果不加选择地按原样搬 用,势必破坏民族语言的纯洁,倘使加工铸炼,却可以创造艺术语言的典范。这是摆在作家面前的现实。

下面对文段文字的观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当社会急遽发生变化时,语言也会随着发生变化

B.随着社会的急遽变化,语言发生变化,作家应重视铸炼语言

C.在社会急遽变化时期,作家应承担起创造艺术语言典范的重任

D.我们面对的是一座语言大矿藏,其中确有宝贝和金子

解析:这段文字是议论性文段,要求归纳出其中心论点。文段首先以“大矿藏”比喻“语言”,来阐述 创造艺术语言典范的重要性;末句点明对象“这是摆在作家面前的现实”。C项中“作家应承担起创造艺 术语言典范的重任”是对文段内容的总结归纳,二者转换,正好相互对应。故选C。

2.原因与结果的转换

原因与结果的转换即或是材料给出的是事物的结果,要求回答的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或是材料 给出具体原因,要求根据文章内容推导出事情的必然结果。这类试题的“问”与“答”之间实际就是“因” 与“果”之间的相互转换。转换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因果关系转换,材料中一般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 词语如“因为”“所以”等; 二是隐性因果关系转换,材料中没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但通过对材料 内容的分析可以得出因果关系。对于这类试题,只要明确题干的“问”与所需的“答”之间所存在的具体 的因果关系,就能够准确的作出正确选择。

【例题】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层管理局海洋数据中心的科学家对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间在 世界各地进行的510万次海洋测量分析后指出,全球变暖时,大多数热量被海洋吸收,在过去40年间, 海表下300米内海水温度平均升高了 0. 31°C,3 000米内水温平均升高0. 06°C。

下面对短文提供的信息所做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科学家对海洋做了长期大量的测量分析工作

B.美国科学家通过长期测量分析发现地球正在变暖

C.美国科学家指出全球变暖时热量大部分被海洋吸收

D.美国科学家以大量数据证明海水温度在不断升高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段主要内容的概括。“分析后指出”后面的内容是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其 中包含有一对因果关系:全球变暖时大多数热量被海洋吸收(原因)——海水温度升高(结果)。与选项 对照,D项表述与文意相吻合。故选D。

3.抽象与具体的转换

抽象与具体的转换即题干的“问”和需要作出的“答”之间是一种抽象与具体的或是具体与抽象的转 换关系,或是题干具体、答案要求抽象概括,或是题干抽象概括、答案要求具体明确。应对这类问题,一方面需要将具体的内容理解整理并把握其实质;另一方面需要认真对待题干或者答案选项,排除表述方式不同的干扰项,将实质相同的抽象含义与具体内容对号入座。

【例题】艺术欣赏的特点,其实不过是借有限却有力的诱导物,让欣赏者利用他们的那些和特定的 艺术形象有联系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接受以至“丰富”或“提炼”既成的艺术形象。无形的音乐是给人 听的,可是听音乐的人能够觉得看见了其实不在眼前的什么。有形的绘画是给人看的,可是,恰如画出 了汹涌水势的马远的《水图》,能够使人觉得仿佛听见了什么,这种精神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再创造”。

从文段文字意思看,艺术欣赏的条件是( )。

A.诱导物,“丰富”或“提炼”,“再创造” B.特定的艺术形象,生活经验,想象

C.无形的音乐,有形的绘画再创造” D.既成的艺术形象,接受,精神活动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隐含信息的合理推断,要求抽象概括出艺术欣赏的条件。根据文段可知,艺术欣赏特点在于欣赏者利用自身积累的生活经验对特定的艺术形象进行想象,因此,艺术欣赏必须有可 供欣赏的特定艺术形象、与这一形象有联系的生活经验以及欣赏主体的想象能力。艺术欣赏的条件一定是符合其特点的,将答案选项与文段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对照转换,可发现B项表述符合文意。故选B。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