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料 >> 医药 >> 执业医师 >> 正文
临床医师内科学复习:抗血小板治疗的监测
发布时间:2013/7/4 23:20:54 来源:城市网学院 编辑:admin
    抗血小板治疗的监测:
    1.阿司匹林治疗的检测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机制为抑制血小板中环氧化酶,从而抑制了TXA2的合成,后者有引起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80~325mg/d)已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不会引起出血并发症,故通常不需作监测试验。但应注意临床上有些患者出现“阿司匹林抵抗”现象,此时应改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
    2.噻氯吡啶治疗
    检测噻氯吡啶是ADP受体拮抗剂,抑制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应用噻氯吡啶。在口服250~500mg/d时,在开始用药的1~8周内,需每周检测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1~2次,使PAgT抑制率维持在参考值的30%~50%,BT(国际标准化出血时间测定器法)延长是参考值(6.9士2.5min)的1.5~2.0倍,PLT减低是参考值低限(100×109/L)的50%~60%为宜。
    3.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这是最新的抗血小板药物,由于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终末共同途径-即血小板GP Ⅱ b/Ⅲ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或vWF)的结合,因而血小板GP Ⅱ b/Ⅲa受体抑制剂可有效地预防血小板介导的血栓形成。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