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丙酚的作用机制:该药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了,可能对脂膜具有非特异性作用。异丙酚对中枢神经系统多种受体及离子通道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钠离子通道,GABA受体等。
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病人血浆异丙酚浓度与其镇静,麻醉深度密切相关。轻度镇静。深度镇静和麻醉所需的血浆浓度分别是0.5~1.0㎎/L,1.0~1.5㎎/L,3~16㎎/L.异丙酚是否有镇痛作用尚有争议,有的文献报道催眠剂量以上的异丙酚有一定镇痛作用,而亚催眠剂量可能产生对痛觉敏感。异丙酚呈剂量依赖性使脑血流量,颅内压,脑组织氧代谢率和脑组织葡萄糖代谢率下降。对颅内压增高病人,降颅压效果更为显着。
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异丙酚可引起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下降。其程度取决于剂量和输注速度,尚与年龄,ASA分级,过度肥胖和其它药物联合作用有关。对心率的影响不明显,倾向于使心率减慢。异丙酚导致血压下降主要由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单次静注异丙酚2㎎/㎏后收缩压,舒张压,外周血管阻力和左室每搏作功分别下降28%,19%,22%,39%.
对呼吸系统影响:该药明显抑制呼吸,亦与剂量和输注速度有关,多呈一过性呼吸抑制。异丙酚可使气道高反应性病人的支气管扩张。
对肝肾功能影响:临床应用剂量即使连续静滴异丙酚七日以上的病人,未见肝肾功能损害。
对眼内压影响:异丙酚明显降低眼内压,尤其对眼内压增高的病人,降压效果更为显着。 胃肠道外给药
把药物直接注入血流(常用静脉注射法)能保证所给药物全部进入体循环。如果通过另一种途径,(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药物必须通过一层或多层生物膜才到达体循环,这就不能保证全部药物被吸收。对于分子量>20000g/mol的蛋白质类药物,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给药后,通过毛细血管膜吸收缓慢,以至大部分吸收经由淋巴系统进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经过淋巴管内的蛋白分解酶的首过代谢,向体循环的运送不完全,速率减慢。
由于毛细血管壁具有多孔性倾向,因而血液灌注(血流量/每克组织)明显影响小分子物质的吸收速率。注射的部位能显着影响药物的吸收速率,例如,在血流量低的部位肌内注射地西泮(安定)其吸收速率会比口服慢得多。
当难溶解的酸类和碱类的盐被用作肌内注射时,其吸收可能延迟或变得不规则。例如,苯妥英注射剂型是其钠盐的40%丙二醇溶液,pH值大约是12.当肌内注射这种药物后,丙二醇被吸收,组织液起缓冲作用,而使pH值降低,引起药物的电离型和游离酸型两种形式间平衡状态改变,难溶解的游离酸随之沉淀。结果,溶解过程和吸收过程要1~2周发生。
|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