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料 >> 职业资格 >> 司法考试 >> 正文
2015年国家司法考试二卷模拟试题:选择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2014/11/6 15:47:34 来源:城市总裁吧 编辑:jeovani

  二、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

  1.刑法学的研究对象是刑法及其所规定的(D)

  A.犯罪 B.一切违法行为 C.犯罪和刑事责任 D.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

  2.我国刑法的斗争对象是(C)

  A.一切违纪违规行为 B.一切违法行为

  C.一切犯罪行为 D.一切危害社会的行为

  3.刑法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里的“但书”表示的是(B)

  A.对前段的补充 B.对前段的限制 C.对前段的强调 D.对前段的例外

  4.下列机关中,(B、C)有权进行司法解释。

  A.公安部 B.最高人民法院 C.最高人民检察院 D.全国人大常委会

  5.根据解释的效力分类,刑法的解释分为(C、D)

  A.限制解释 B.学理解释 C.司法解释 D.立法解释

  6.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这种情况属于(D)。

  A.论理解释 B.文理解释 c.司法解释 D.立法解释

  7.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有(A、B、D)。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8.“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体现的是(A)。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刑相当原则

  C.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D.罪责自负原则

  9.我国刑法解决刑法空间效力(即刑事管辖权范围)的原则是(D)。

  A.属地原则

  B.属地原则为主,属人原则为辅

  C.属地原则力主,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

  D.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

  10.根据属地管辖权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A、C)。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B.犯罪的行为人和受害人均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D.犯罪的行为人或者受害人有一方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11.下列人员中,(A、B、D)在中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刑法规定的该罪的最高刑是否为三年有期徒刑,均受我国刑法管辖。

  A.某工业局局长 B.某武警总队文工团演员

  C.某演出公司的演员 D.某部办公厅秘书

  12.世界各国关于解决刑法溯及力问题的主要原则有(A、B、C、D)。

  A.从旧原则 B.从新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13.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D)。

  A.从旧原则 B.从新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14.下列情况中,我国刑法有溯及力的是(B、D)。

  A.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刑法认为是犯罪

  B.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

  C.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轻

  D.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刑法的处刑比当时的法律轻

  15.犯罪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A)。

  A.危害社会行为 B.违反法律的行为

  C.触犯刑律的行为 D.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16.按照(C),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A.犯罪行为的多少

  B、犯罪行为侵犯具体社会关系的次数多少

  C.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大小

  D.犯罪所直接侵犯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

  17.按照(B),犯罪客体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A.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大小

  B.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

  C.犯罪行为对具体社会关系的侵犯次数

  D.犯罪对象的多少

  18.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A)。

  A.一般客体 B.同类客体 c.简单客体 D.复杂客体

  19、(C)是刑法对犯罪进行科学分类的基本依据。

  A.犯罪对象 B.简单客体 c.同类客体 D.直接客体

  20.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诸多事实特征中,(A)是一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必备要件。

  A.危害行为 B.危害结果 C.犯罪的时间、地点 D.犯罪的方法

  21.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B)。

  A.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 B.作为与不作为

  C.教唆行为与实行行为 D.主动行为与被动行为

  22.我国刑法规定,(C)的人犯罪,应当负完全刑事责任。

  A.已满14周岁 B.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

  C.已满16周岁 D.已满18周岁

  23.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属于(C)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A.完全 B.完全无 c.相对无 D.减轻

  24.我国刑法规定(B)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A.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B.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

  C.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 D.不满18周岁

  25.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D)处罚。

  A.从轻 B.减轻

  c.从轻或者减轻 D.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26.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B、C)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A.盗窃罪 B.抢劫罪 c.放火罪 D.敲诈勒索罪

  27.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故意伤害他人致人轻伤的,(B)刑事责任。

  A.应当负 B.不负 C.可以负 D.应当减轻

  28.犯罪目的只存在于(B)的犯罪中。

  A.故意 B.直接故意 C.间接故意 D.既遂

  29.没有实际不法侵害行为发生,行为人误以为受到侵害而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刑法理论上称为(B)。

  A.防卫不适时 B.假想防卫 C.防卫过当 D.故意犯罪

  30.故意用言语行动挑逗、刺激对方,诱使对方首先进行不法侵害,然后以正当防卫为借口,借机加害对方的行为,刑法理论上称为(C)。

  A.防卫过当 B.提前防卫 C.防卫挑拨 D.事后防卫

[NextPage]

 

  31.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C)处罚。

  A.应当从轻或者减轻 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

  c.应当减轻或者免除 D.可以减轻或者免除

  32.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C)处罚。

  A.酌情减轻或者免除 B.酌情免除或减轻

  C.减轻或免除 D.免除或者减轻

  33.某甲与某乙素有仇恨,为了报复,某甲在日记中写下了对某乙的诅咒,并表示一定要杀死某乙,还在日记中列出了几种杀人手段。某中的行为属于(B)。

  A.犯罪预备 B.犯意表示 C.犯罪中止 D.犯罪未遂

  34.只要实施了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煽动行为,无论群众是否被煽动起来,都构成煽动分裂国家罪既遂。这种情况属于(B)。

  A.结果犯 B.举动犯 C.行为犯 D.危险犯

  35.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D)处罚。

  A.从轻 B.减轻 c.从轻或者减轻 D.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36.我国刑法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B)处罚。

  A.从轻 B.从轻或者减轻 C.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D.减轻或者免除

  37.我国刑法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D)处罚。

  A.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B.减轻或者免除 C.免除或者减轻 D.免除

  38.某甲意图毒死某乙,误将白糖当作砒霜拌入某乙所要吃的食物内,某乙吃后平安无事。在这种情况下,某甲的行为属于(B)。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既遂

  39.甲扬言杀害乙的全家,乙报案后公安人员即尾随追赶,在通向乙家的公路上,公安人员将携带凶器的甲截获。甲的行为属于(B)。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意表示 D.犯罪中止

  40.对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C)全部罪行处罚。

  A.他参与的 B.他组织的 C.集团所犯的 D.他指挥的

  41.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教唆者可以(C)。

  A.不予处罚 B.免予处罚 C.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减轻处罚

  42.蔡某刑满释放后决定改邪归正,某日,以前的同伙张某找到蔡某,要蔡某与他去盗窃某商店,蔡某不愿意,但张某威胁蔡某说要告诉蔡某女友有关蔡某以前的劣迹,蔡某怕失去女友,就同意与张某盗窃商店。共同犯罪中的蔡某属于(C)。

  A.主犯 B.从犯 C.胁从犯 D.帮助犯

  43.甲、乙、丙、丁四人共谋,在某工厂出纳员去银行领回该厂全体人员工资时,抢劫该出纳员领回的工资。后来,甲因事抽不开身未能前往,乙、丙、丁同赴现场,抢走了该出纳员所领工资七万多元,四人平分。对甲的行为(C)。

  A.不以犯罪论处

  B.以抢劫罪的犯罪预备单独论处

  C.以抢劫罪共同犯罪论处

  D.以抢劫罪的犯罪中止论处

  44.一行为触犯数个刑法条文、数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一罪的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A)。

  A.想象竞合犯 B.法规竞合 C.结合犯 D.吸收犯

  45.非法拘禁罪属于(A)。

  A.持续犯 B.连续犯 c·牵连犯 D、惯犯

  46.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开始时间是(A)。

  A.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构成犯罪的时候

  B.行为人作为被告人被提起诉讼的时候

  c.行为人的行为被确认有罪并判处刑罚的时候

  D.对行为人的有罪判决生效的时候

  47.管制的最低期限是(C)。

  A.十五日 B.一个月 C.三个月 D·六个月

  48.被判处(A)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参加劳动的,应当同工同酬。

  A.管制 B.拘役 c.有期徒刑 D.无期徒刑

  49.有期徒刑的期限为(C)。

  A.三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 B、 三个月以上二十年以下

  C.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 D、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

  50、死刑不适用于(B、D)。

  A.犯罪时不满16周岁的人 B.犯罪时不满。8周岁的人

  c.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51.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条件是(C)。

  A.没有故意犯罪 B.确有悔改

  c.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 D.确有重大立功表现

  52.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C)起计算。

  A.判决之日 B.判决确定之日

  c.裁定减为有期徒刑之日 D.死刑缓期执行期满之日

  53.判处罚金,应当根据(B、D)决定罚金数额。

  A.犯罪性质 B.犯罪情节 c.犯罪所得 D.犯罪人经济状况

  54.对于被判处(A、B)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A.死刑 B.无期徒刑 C.驱逐出境 D.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55.被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是(B)。

  A.与主刑期相等 B.一年以上五年以下

  C.一年以上八年以下 D.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56.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时,应当把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改为(D)。

  A.一年以上五年以下 C.三年以上八年以下

  B.一年以上十年以下 D.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57.从重处罚是指在法定刑限度以内选择适用(D)的刑罚。

  A.最重 B.次重 C.相对较轻 D.中线以上

  58.从轻处罚是指在法定刑限度以内选择适用(C)的刑罚。

  A.最轻 B.次轻 c.相对较轻 D.中线以下

  59.虽然犯罪分子不具有刑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判处法定最低刑还是过重时,经(D),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A.高级人民法院判决 B.高级人民法院核准

  C.最高人民法院判决 D.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60.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D)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

  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五年

  61.犯罪后自首又有立功表现的,应当(C)处罚。

  A.从轻或者减轻 B.减轻 C.减轻或者免除 D.免除

  62.王某因犯故意杀人罪、盗窃罪,分别被判处死刑和有期徒刑六年,判处罚金五万元。决定执行的刑罚时,应当采取(C)。

  A.吸收原则 B.限制加重原则

  c.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 D.吸收原则和限制加重原则

  63.数罪并罚时,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过(C)。

  A.十年 B.十五年 C.二十年 D、二十五年

  64.数罪并罚时,拘役最高不能超过(A)。

  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五年

  65.数罪并罚时,管制最高不能超(C)

  66·缓刑只适用于被判处(B、C)的犯罪分子。

  A·管制 B.拘役

  c·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D.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67、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C)。

  A·十五日 B·一个月 c.二个月 D.三个月

  68·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B)。

  A·二个月 B·一年 c.二年 D.三年

  69·减刑以后,判处有期徒刑的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C)。

  A.五年 B、十年 C.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 D、十五年

  70·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行执行(C)以后,可以假释。

  A.原判刑期二分之一 B、五年 C、十年 D、十五年

  71·法定最高刑为十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期限为(B)。

  A·十年 B·十五年 c.二十年 D.二十五年

  72·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D)之日起计算。

  A.犯罪 B、犯罪行为停止 C.犯罪结果发生 D、犯罪行为终了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