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1月25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至2010年12月底,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7%,较上一年的87%提高了3个百分点。根据官方此前发布的消息,去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31万。就业率达90.7%,意味着近6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去年未找到工作。(1月26日《新京报》)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逆势飘红,较上一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达到90.7%的高位。如此就业成绩单不可轻看。应该说,人社部、教育部等部委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付出了不少努力。比如,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着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强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强化对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继续推进“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新增就业岗位,等等。按照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不出三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也不是奇迹。
但是,网友对此普遍用脚投票,还有网友戏言:“就业率”应该改称“失业率”。网友的话或许有点调侃的意味,但是事实告诉我们:不少学生是“被就业”的。90.7%的就业率或许只是飘忽在空中不接地气的浮云。
不客气地说,就业率造假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就业本身就不是一个十分清晰的概念。不仅到机关企事业单位上班叫就业,考研、开店都叫就业。还有学生为了积累工作经验,被迫“零工资”就业。更有不少学校挟毕业证发放大权以令就业率,一手交就业协议书,一手发毕业证、学位证。或者干脆报告学生自主创业。总之,只要没领失业救济金,没有不统计到就业率的。
比如,湖北省孝感学院去年宣称,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部分院系接近100%,而受访学生称,很多人没有就业。学校要扣发毕业证和学位证,他们只好想方设法找单位盖章了事。该事被央视焦点访谈曝光以后,尽管该校表示将对实际就业率进行核查,给社会一个负责任的交代。但是后来不了了之。
就业率造假损害了毕业生的利益,破坏了学校的形象,从长远来看,更是干扰正常的招生就业秩序、误导国家招生就业政策。但是当下的现实语境下,让高校不在就业率上动脑筋,还真有些勉为其难。因为教育部一方面宣布对高校就业率造假“一票否决”,另一方面又加大高校评估中的就业率权重,就业率低的专业面临少招、停招的风险。而且对外宣传就业率下降,学校的声誉也会受到影响,造成招生困难。这显然不是学校希望看到的。《江淮晨报》就报道说,安徽省规定难就业专业将被砍掉。就业率造假将被否决,就业率低就停招,这让就业不理想的学校如何是好?生存重压下,学校在就业率造假之路上越走越远,就业率成为数字游戏并不奇怪。
在我看来,大学培养人才不同于工厂加工产品。相关部门不能完全以就业率来评估大学办学水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反映出就业市场结构失衡的矛盾。正如有教育专家所言,“现在不是大学生太多,而是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严重的失衡。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梯级转移的滞后,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就业情况不理想,并非都是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错,还与产业结构配置不合理,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有关。就业供求关系是一个动态概念,社会产业结构有一个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今年就业不理想的专业,并不意味着三年以后、四年以后仍然“滞销”。同理,暂时就业率较高的专业并不意味着来年风景依旧独好。
尽管我不敢说90.7%的就业率全是“一票否决”逼出来的,但是学生“被就业”的现实值得思考。人社部照本宣科,依据高校上报的数据对外公布就业率,或许只是例行公事。但是人社部不能忽视“被就业”的现实,更不能躺在就业浮云里沾沾自喜。
对此,不仅人社部要完善就业率统计机制,教育部也应完善高校办学评估机制。同时加强社会监督,刹住就业造假歪风,为广大毕业生营造真实、公正的就业环境。别让不接地气的就业率丧失公信力,成为公众眼中神马都不是的浮云。